4小说网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> 第323章 再造乾坤
加入书架推荐本书

第323章 再造乾坤

小说: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作者:见月明字数:6547更新时间 : 2024-05-02 23:15:57
    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,内阁的扩权,是朱标登基后的第一把火。

    烧的可谓是相当炽热。

    不但把自己的口碑无限拔高,还极大的刺激了百官的积极性。

    毕竟丞相之位对文武百官的吸引力,是无与伦比的。

    虽然内阁不是丞相府,可在某种意义上具备丞相府的功能。

    内阁学士不是丞相,却在一定程度上,扮演着丞相的角色。

    六部堂官不一定能在史书上留名,但当内阁学士不一样。

    即便入阁之后没有做出任何成绩,仅凭这个位置,就能在史书上留下一笔了。

    仅此一点,就足够让无数人前赴后继了。

    自认为有资格一窥阁臣宝座的官吏,无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。

    从幕僚机构向国家的决策机关转变,不是一道圣旨换几个人就能完成的。

    而是整个中枢的运作模式都要跟着调整。

    即便有徐达和李善长来掌舵,依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。

    不过也幸好有他们两个在,威望足够高,与各衙门进行对接的时候,没有谁敢推诿阻拦。

    新内阁正快速的进入状态。

    各部堂级衙门的人员也做出了微调。

    比如,李善长入阁,吏部尚书的职务就自动卸任了。

    吏部掌管官员任免升迁,盯着的人可是不少。

    以前是儒家掌控,被李善长硬生生给夺走。

    此时李善长入阁,他们就想要拿回来。

    然而朱标怎么可能会给他们这個机会,任命了自己的亲信担任吏部尚书。

    皇帝掌握吏部,天经地义的事情,对此儒家也只能悻悻的接受。

    邱广安入阁,户部尚书的位置空了出来。

    朱标就任命一个叫裴有为的人暂代这一职务。

    此人的升迁堪称当世奇迹,几个月前他还在地方任职。

    邱广安利用阶梯收税的契机掌控了户部,因为缺人,就将他调到户部任职。

    没多久就因工作突出,暂代户部侍郎一职。

    结果还没等到他转正,邱广安先入阁了。

    计官的底子还是薄,找不到足够资历的人当户部尚书,就只能再次提拔他。

    不过连续提拔有违官场规矩,所以他的户部尚书前面带着一个‘权’字。

    就是暂代的意思。

    能不能把权字去掉,就看他的能力了。

    其他各衙门也进行了调整,这里就不一一赘述。

    事实上,朱标早就为完善内阁做准备了,比如半数内阁行走,早在数月前就已经确定。

    此时不过是将他们转正。

    再加上徐达和李善长的辅佐,半个月后就已经可以正常处理公务。

    这里还发生了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小插曲。

    陈景恪在朝廷的地位,大家都心知肚明。

    当个内阁首辅太夸张了,但入阁是没问题的。

    就算年龄小不能入阁,给个内阁行走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吧?

    然而,朱标拿出的名单里,却没有他的名字。

    众人都非常的惊讶。

    徐达私下询问陈景恪缘由。

    陈景恪是这么回答他的:“我不入内阁,反而能更好的施展自己的能力。”

    徐达沉默片刻,目光里充满了敬佩。

    权力最容易改变一个人的心性,陈景恪却始终保持清醒。

    一直在降低自己的危险性,如此皇帝才不会去怀疑他。

    没权没势,对皇权没有任何威胁,有什么可怀疑的?

    而且他也不是什么都没做,一直在加深和皇家的羁绊。

    以此来影响皇帝的决策,实施变法计划。

    因为皇帝不会怀疑他有私心,反而更容易接受他的变法。

    当然了,这么做的前提,还是以前基础打的好。

    马太后、朱标、朱雄英,三代人的救命恩人。

    后来一直本本分分,就算是私心也是摆在明面上,逐渐获得了皇家的信任。

    换个人过来,想模仿也模仿不来。

    同样的变法,他提出来,即便有些离谱,皇家也会认真考虑。

    别人提出来,很可能直接小命就没了。

    这其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因素,就是长时间培养出来的信任。

    而陈景恪所做的一切,都是在维护这种信任。

    这比当什么内阁大臣,更加有意义。

    ——

    新内阁日渐完善,已经可以正常处理各种公务。

    就在徐达和李善长两人,以为自己可以隐身的时候,朱标拿出了大明版政府工作计划。

    看到那厚厚一摞子资料,两人头皮发麻。

    他们怎么不知道,朝廷有这么多事情要做?

    中枢的工作确实比较繁忙,可也没这么多吧?

    地方衙门的工作就更少了,仔细说起来就两件事情,安民和收税。

    至于什么劝课农桑、兴文教……这些都不是必须的。

    只要老百姓不造反,能按时把税收上来,就是一名合格的官吏。

    新皇到底是怎么想的?从哪弄出这么多活儿干?

    不,应该说陈景恪是怎么想的……

    怀着这样的疑惑,两人翻开了工作计划。

    越看就越是震惊。

    原来还可以如此治理国家……

    如果真能实现这上面所写,那大明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。

    这就是你心中的世界吗?

    两人看向陈景恪,同时想道。

    朱标看他们震惊的样子,犹如看到了当初的自己。

    在没有看到这份计划之前,谁能想到国家还可以这样建设?

    “两位,对这份计划有何意见?”

    李善长深吸口气,说道:“叹为观止……敢问这份计划可是陈伴读所作?”

    朱标颔首道:“确实是在陈伴读的建议下所作。”

    李善长由衷的道:“陈伴读真乃亘古第一经天纬地之才也,老夫自愧不如。”

    陈景恪谦虚的道:“韩国公谬赞了,晚辈愧不敢当。”

    徐达也说道:“若真能依计划所行,大明将开创前所未有之盛世。”

    朱标说道:“哦,魏国公以为此法可行?”

    徐达迟疑了一下,说道:“以现今官吏的能力,恐怕无法执行如此复杂的计划。”

    让那些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官吏,去安民、收税还行。

    去发展地方经济,那不是扯的吗?

    朱标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,严肃的道:

    “我知道,这份计划对大多数官吏来说,过于复杂了。”

    “所以才需要内阁根据实际情况,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。”

    “慢慢的刺激官吏主动学习,去适应这份计划。”

    “如果我们不去做,官吏永远都不会进步。”

    “我们从当下做起,或许会很难,但十年二十年后,世界就会变得大不一样。”

    换成一般人,大概率会被他说的热血沸腾。

    然而面前这两位哪个不是官场老狐狸,并不为所动。

    李善长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:

    “现有的官吏人手也不够。”

    一个县正式的官员才四个,其他都是吏。

    靠这四个人去负责这么庞大的计划,也忙不过来啊。

    “若要执行这些计划,就要增加职务……职务增多就会增加朝廷的财政负担……”

    朱标赞道:“韩国公目光如炬,现有的官员配置,确实不足以满足新计划的需求。”

    “所以,完善衙门官吏配置,也是接下来需要做的事情。”

    “官吏增多确实会加重朝廷的财政负担,可一旦他们起到作用,就能为朝廷创造更多的价值。”

    “可是……”徐达还想说什么,却被李善长给拦住了。

    “陛下所言甚是,不能畏惧眼前的困难就踌躇不前,万事都要试一试才知道行不行。”

    徐达很是疑惑,你咋突然改口了?

    不过现在不是追问的时候,就将疑问压了下来,准备私下再问。

    朱标笑道:“韩国公所言甚是,凡事总要试一试才行。”

    “你是大明礼法制度的奠基人,在治国一道经验丰富。”

    “这份计划如何实施,还需要你来拿主意啊。”

    李善长拱手道:“臣定当竭尽全力,辅佐陛下完成计划。”

    朱标满意的点点头,又对邱广安五人说道:

    “五位卿家需多向两位国公学习,尽快熟悉政务。”

    正看着计划书头皮发麻的五人,连忙道:

    “是,臣等定不会让陛下失望。”

    然后又朝李善长和徐达行礼道:“请两位国公多多指点。”

    事情就此定下。

    接下来陈景恪等人出面,详细为七位阁臣讲解计划书。

    一直到黄昏时分,众人才疲惫的下差。

    徐达等六人起身离开,留下一位阁臣值夜班。

    七大阁臣不可能同时休息,不论任何时候,都要保证有一个人在内阁当值。

    本来应该七个人轮值的,不过李善长和徐达身份特殊,就邱广安五个人轮值了。

    出了皇宫之后,徐达就拉着李善长走到无人处。

    他可是别了一肚子话想问,这会儿终于找到机会。

    “韩国公,你到底是怎么想的?”

    李善长故作糊涂的道:“什么怎么想的?”

    徐达没好气的道:“咱们相识几十年了,你别给我装糊涂。”

    “那计划看似只是一份工作计划,实际上是对整个官僚系统的变革。”

    “而且是不同于历朝历代的,前所未有的变革。”

    “此等大事,你怎么如此轻易就答应了?”

    很简单的道理,以现在的官僚配置和运作模式,根本就不可能落实那份计划。

    想实施那个计划,就必须对现有的官僚系统进行变革,而且还没有先例可借鉴。

    这种大变革,必须经过无数推演才能小心翼翼的实施。

    可是李善长竟然如此轻易的就答应了,这是完全不负责任的做法。

    如果不是双方了解很深,徐达都以为他产生什么不好的心思了。

    李善长终于不再卖关子,说道:

    “因为这件事情背后的谋划,比你想象的还要大。”

    “就算我们不支持,陛下依然会去做。”

    徐达惊讶的道:“还有更大的谋划?伱怎么知道的?”

    你个叛徒,能比我知道的还多?

    李善长郑重的道:“陈伴读要再造乾坤。”

    徐达无法淡定了,啥情况?

    论忠心,我忠贞不二,你是叛徒。

    论私交,我和陈景恪关系莫逆,我女儿都是他徒弟。

    咋你比我知道的还多?

    不不不……搞错了,重点是再造乾坤。

    “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?”

    李善长完全理解他的感受,因为刚刚想通这一切的时候,他也同样无比的震惊。

    “陈伴读准备围绕大同世界重塑儒家思想……”

    他将之前,陈景恪透露的大同世界思想讲了一遍。

    徐达忍不住说道:“这种完美的世界,怎么可能存在。”

    一个空洞的思想,是没有生命力的。

    这也是为何,儒家从来不重视大同思想的原因。

    即便这个世界是他们自己构思出来的。

    李善长说道:“最开始我和你一样不以为然,儒家思想的优势就在于其更加实用。”

    “大同世界则不然,它不可能实现。”

    “靠一个虚无的幻想,是无法支撑他重塑儒家思想的计划的。”

    “可是今天看了那一套计划我才知道,他早就做好了万全的准备。”

    “虽然那套计划看起来很难,但仔细想想,一旦成真天下会变成什么样子?”

    徐达情不自禁的去幻想计划里的世界,物资充足,百姓富裕,人民安居乐业。

    大明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,似乎大同世界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了。

    这个念头刚刚生出,他整个人都愣住了。

    大同世界,变得可以企及了?

    李善长见他想通了,就问道:

    “现在你知道,为何我会同意了吧?”

    徐达下意识的点点头,然后追问道:

    “你觉得……可能吗?”

    李善长叹了口气,语气忽然有些落寞的说道:

    “不知道,因为已经超出我的理解范围了。”

    “但从今天这份计划可以看出,他已经有了一整套的计划。”

    “这份计划虽然很难,但确实具备一定的可行性。”

    说到这里,他忽然摇摇头,改口说道:

    “不需要全部实施,哪怕只有一小部分能实施,都足以支撑他的大同世界思想了。”

    “一旦完成思想重塑,剩下的计划自会有人争着抢着去实施。”

    一个空洞的思想无法长存。

    有实际道路支持的思想,会具备强大的生命力以及主动性。

    所有的信徒,都会自发的沿着那条道路往前走。

    所有阻拦在他们前方的东西,都会被无情碾压。

    想通了这一切,徐达深吸口气,说道:

    “再造乾坤,好一个再造乾坤啊。”

    “我从来都不敢小看他,没想到他的能为依然超出了我的想象。”

    李善长深以为然的道:“都说我自视甚高,向来不服人,刘伯温我都不放在眼里。”

    “唯独陈伴读,让我心服口服。”

    “不只是能力,人品更是无可挑剔。”

    “陛下数次称赞他真君子也,老夫也以为,他真乃当世唯一的君子。”

    尤其是陈景恪把法治思想无私的分享给他,让他真正见识到了什么叫做雅量。

    两个老头吹捧了几句,相互看了一眼,都从对方眼睛里看到了一株火苗。

    徐达率先说道:“如此宏大的计划,能参与进来实在是我等的荣幸。”

    “我必竭尽全力,为其保驾护航。”

    李善长也说道:“于私,陈伴读于我本就有恩。”

    “于公,蒙陛下信任,能参与到这个计划。”

    “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尽心尽力的呢。”

    本来他们两个只以为,皇帝需要借他们的威望,来快速稳定新内阁。

    已经做好准备,过完年就请辞。

    看到这份计划,他们知道自己想错了,皇帝是真的准备重用他们。

    毫不谦虚的说,真要论治国能力,大明比他们强的屈指可数。

    如果再算上个人威望,他俩已经是金字塔顶端的存在了。

    而这份计划,必须由经验丰富又有威望的老臣来掌舵。

    皇帝都不行。

    别说朱标,朱元璋复辟都干不了这个活儿。

    不是他俩瞧不起朱元璋。

    就老朱的地主思想,是干不了这个活儿的。

    嗯……陈景恪和朱雄英私下开的小玩笑,老朱是地主老财思想。

    在核心圈子里已经不是啥秘密了。

    而且还不是别人传出去的,是老朱自己和老弟兄喝酒,嘴不把风说出去的。

    然后,得到了老弟兄们的一致认同。

    你就是地主思想,太子太孙才是天子思想。

    老朱非但没生气,反而非常得意。

    咱的儿孙有出息啊。

    总之,在这一刻,大明文武两个领袖达成了一致意见。

    一定要帮助新皇和陈景恪,完成那个计划。

    非但如此,还要好好培养另外五个阁臣和内阁行走们。

    等将来自己两个干不动退休了,朝廷不至于无人可用。

    (本章完)



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4xiaoshuo.info。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:m.4xiaoshuo.inf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