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小说网 > 谪星缘 > 落凡尘
加入书架推荐本书

落凡尘

小说:谪星缘作者:雨茗轩字数:11246更新时间 : 2013-06-20 08:06:06
    当夜,唐朝的太子妃韦氏夜梦仙菊,早产诞下了太子李哲的第七位郡公主<1>,

    此事报到洛阳时,天皇已是弥留之际,因此女得异梦而生,天皇特赐其名为“李仙蕙”,天后武氏封其号为“永泰”。

    太子李哲此时嫡出共有子女四人。

    头胎是个女儿,名为李宝云,敕封长宁郡公主,已经四岁。

    第二胎就是当朝的皇太孙,名为李重照,因为是二圣的嫡长孙,故而天皇因其生而改元“永淳”,太孙生于永淳元年元月十九日,今年两岁。

    第三胎是永寿郡公主李霜儿,刚满一岁。

    第四胎就是这弘道元年十一月十七日生的永泰郡公主李仙蕙。

    当年十二月四日,天皇李治崩御于东都洛阳宫贞观殿,享寿五十六岁,践祚三十四年,庙号高宗,谥号天皇大帝<2>。葬于乾陵。

    东君太乙星升天归本位。

    两日之后,二十八岁的太子李哲在大行皇帝枢前即皇帝位。

    次年元正日,皇帝升含元殿,改元“嗣圣”,立太子妃韦氏为皇后,立皇太孙李重照为皇太子。长宁、永寿、永泰三嫡出郡公主均敕封为国公主。

    李哲即位后,尊天后武氏为皇太后。宰相裴炎<3>受天皇遗诏辅政

    皇帝服丧,政事皆取决于皇太后武氏。

    故此。皇帝李哲重用韦皇后的亲属,欲立后党对抗太后,李哲拟立韦皇后之父韦玄贞<4>为侍中,并要封自己的乳母高氏之子为五品官,宰相裴炎坚持不允。

    皇帝大怒,斥责道:“我以天下与韦玄贞何不可?而惜侍中邪?!”裴炎听后密报太后武氏,

    皇太后对皇帝的举动大为恼火。

    嗣圣元年二月六日,太后武氏召集百官于乾元殿,裴炎、刘讳之<5>、羽林将军程务挺<6>、张虔勖<7>等人率兵入宫,宣太后令,废皇帝为庐陵王,韦氏同废后,皇太子李重照贬为皇太孙。

    废帝李哲匍匐在自己母后的脚下问道:“儿臣何罪?”

    太后大怒,斥责道:“汝欲以天下与韦玄贞,何得无罪?!”遂命将李哲一家幽于别所。

    太后武氏本欲立两岁的废太子、皇太孙李重照为皇帝,然遭百官以“国赖长君”为由力拒,太后见状只得作罢,李哲被废第三天,太后下诏废皇太孙李重照为庶人,李哲诸女皆由公主从贬。

    嗣圣元年二月七日,皇太后武氏立其幼子豫王李旦<8>为皇帝。改元“文明”,幽禁皇帝于别殿。

    自此,武太后临朝称制,太后自更名为“武曌<9>”,改李重照名为李重润,此时的太后武曌虽无皇帝之名但已有皇帝之实。李唐国祚渐断。李氏江山果然截于李哲之手。

    高宗崩御之后,武太后派左金吾将军丘神绩<10>前去校检流于巴州的其次子——废太子李贤<11>的宅第,但丘神绩擅自将李贤囚于别处,李贤因此饱受贫寒屈辱之苦。

    嗣圣元年二月二十七日,李贤在巴州自杀。

    嗣圣元年四月二十二日,太后下制,流放庐陵王李哲一家至房州<12>,庐陵王一家刚出京都,武太后又于四月二十六日下制改流地为均州<13>。其间颠沛之苦自不堪言说!

    文明元年七月二十二日夜,彗星现于西方,长二丈余,四十九日而灭,天呈异象,武太后遂决称帝之心!

    彗星即灭,那武曌便于九月六日,再改元“光宅”,改东都为神都,尚书省改为文昌台,左右仆射改为左右相,六部尚书改为天地四时(春夏秋冬)六官;门下省改为鸾台,中书省改为凤阁,侍中改为纳言,中书令改为内史;御史台改为左肃政台,

    增置右肃政台,专司督查百官异己之论!其余省、寺、监、率之名,悉以义类改之。又使八品以下官旧服青者,改易碧色,废李唐旗色,旗帜皆从金色。

    唐制渐改,武后革李唐之命的态势已成。

    光宅元年九月,武太后又在并州立武氏七庙,李唐太庙自此也逐渐荒疏,社稷实于易手无异。其后又有徐敬业<14>起兵讨武,兵败遭诛。裴炎、程务挺被诛灭满门之事。

    由此,李唐国祚中断已是定势!

    注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

    <1>(郡公主主:唐朝对于皇室之女的封号与后代有所不同,皇帝之女封为“公主”,是汉代“国公主”的简称,位列正一品外命妇。皇太子之女封为“郡主”,是“郡公主”的简称,位列从一品外命妇。故而唐代的郡主二字与当代理解当中的郡主二字区别极大,身份是相当高贵的,不是简单的王女那么简单,实际上地位几乎和公主是平等的,汤沐邑也和公主相差无几,朝廷上的俸禄和待遇也几乎同等,唐代时公主和郡主的婚事是要宰相们在朝会上决定的,而其余王女则不必。诸王之女封为“县主”,亦是“县公主”的简称。位列正二品。原本封号是与汤沐邑有关的<汤沐邑,公主的食邑、封地>。公主的食邑一般都是以郡为单位,故而封号大多都是郡名,如晋阳公主、平阳公主等。似乎由太平公主开始便以吉名作为封号的居多,如中宗女永泰公主、安乐公主。唐朝皇室崇尚道教,奉道教为国教。故而亦有以道号为公主封号的,太平公主表面上是以吉名为号,但实际上“太平”是武曌为避吐蕃和亲而令其出家时起的道号,最初太平公主在宫外的府邸也是道观。后来太平公主索性搬出,故而唐代长安著名道观“太平观”就是她的旧宅。太平公主之后也有数位公主以道号为封号的,比如唐睿宗女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。)

    <2>(尊号、谥号、庙号:古代皇帝的称号有尊号、谥号、庙号之分。具体到李旦身上,“天皇”是李旦的尊号,“天皇大帝”是他的谥号,“高宗”则是他的庙号。所谓尊号,是为尊崇帝后为之所上之称号。始于秦代,如武则天、唐明皇都是指其尊号。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、大臣、贵族<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>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,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,始于西周,如汉武帝、隋炀帝等称号都是称其谥号。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,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,如唐太宗、明世祖都是指其庙号。谥号和庙号都是皇帝驾崩以后追加的,只有尊号是皇帝在世时就有的。由于一帝一年号的传统是明清两代才确定下来的,故而崇祯帝、康熙帝等以其年号为号的习惯是明清两代才有的、)

    <3>(裴炎字子隆。绛州闻喜人。裴大同子。科举及第出身,初仕濮州司仓参军,历官御史、起居舍人,黄门侍郎。唐高宗调露二年入相为同中书门下三品。永隆二年,迁侍中,掌门下省。唐中宗即位,迁中书令,后来,因中宗欲任命韦皇后父亲韦玄贞为宰相,太后武则天在裴炎支持下废中宗,改立中宗之弟唐睿宗。武后因此而**临朝。其后武承嗣请立武氏七庙,裴炎反对,武后不悦而作罢。嗣圣元年冬,徐敬业于扬州起兵反武。武则天问策,裴炎主张归政睿宗,武后大怒。裴炎因此获罪下狱,由御史大夫骞味道、侍御史鱼承晔审讯,刚烈不屈。当年十二月,裴炎被斩于洛阳都亭驿前街。)

    <4>(韦玄贞:京兆万年人,唐中宗李显岳父,韦皇后之父,韦玄贞原为普州参军,因身为韦皇后之父,于唐中宗即位之时,升任为豫州刺史。中宗因要提拔其为侍中而被废。韦玄贞也因此而遭流放至钦州,不久逝世。妻子崔氏被钦州首领宁承兄弟所杀。四子韦洵、韦浩、韦洞和韦泚全部死于容州。另有两女,逃窜获免。)

    <5>(刘讳之:唐代诗人,时任中书侍郎,是主张废黜中宗的主要大臣之一。)

    <6>(程务挺,洺州平恩人。父程名振为初唐名将。程务挺少随父作战,以勇力闻名。调露二年,随裴行俭击破西突厥阿史那伏念,迁右武卫将军。镇压徐敬业。历官左武卫大将军。嗣圣元年,任单于道安抚大使。同年冬十二月,内史裴炎被斩于洛阳都亭,程务挺上书为裴炎辩冤,触怒武则天,被杀。)

    <7>(张虔勖:唐代名将,曾参与青海之战,时任右羽林卫大将军。张虔勖与丘神绩都是武则天专政早期的重要心腹,是其军事上的重要支持者。)

    <8>(李旦:唐睿宗,又名旭轮,谥号玄真大圣大兴皇帝。唐高宗第八子,武则天幼子,唐中宗为其兄长。他一生两度登基,两让天下,在位时间为文明元年至载初二年,和景云元年至延和元年,共在位8年。此人物是本作重要人物,在今后的回目中会有详细介绍。)

    <9>(曌:同“照”,是时任凤阁侍郎宗秦客在武则天称帝前一年为其选的字,意指日月当空,普照大地。)

    <10>(丘神绩:唐初功臣丘行恭次子。嗣圣元年,为左金吾将军,武则天使其于巴州,丘神绩逼杀章怀太子,武则天既而归罪于神绩,左迁其为叠州刺史。琅邪王李冲起兵。丘神绩讨之,屠尽李冲属地百姓,凡千余族被杀!丘神绩因此复为左金吾卫大将军。此后丘神绩兼管部分刑狱事务,与周兴、来俊臣等人俱号为酷吏。为时人所痛恨!天授二年,武则天因嫌其声名狼藉,罗织罪名处死了丘神绩。神龙年间,中宗复位,中宗为报李贤之仇,禁锢丘神绩子孙终身。)

    <11>(李贤:字明允,唐高宗第六子,武则天次子,生于永徽五年十二月戊午。上元二年,皇太子李弘,李贤继立为太子。公元680年,武后宠臣明崇俨为盗所杀,怀疑是太子李贤所为,随后派人搜查太子府第,得皂甲三百余副,太子遂以谋逆罪被捕下狱。高宗下令三司会审太子谋逆案,太子最终未能洗脱罪名,被废为庶人,流放巴州(现四川省巴中市)。武后**后,派丘神绩前去校检废太子李贤的宅第,二月二十七日李贤就在流放地自尽。李贤死后,武后下旨恢复其雍王王爵,并以亲王礼在流放地下葬。)

    <12>(房州:今湖北房县)

    <13>(均州:湖北丹江口市)

    <14>(徐敬业:又称李敬业。祖籍曹州离狐,是唐初名将李勣<徐世勣>之孙,李震之子,因父早死,直接承袭了祖父的英国公爵位。他是唐睿宗时反武则天起事的领导者。曾任眉州刺史,后坐事被眨为柳州司马。武则天临朝称制后,他与其弟李敬猷及唐之奇、杜求仁、骆宾王等人,在684年九月起兵于扬州,徐敬业自称为匡复府大将军,领扬州大都督,以勤王,匡扶中宗复位为起兵理由,由骆宾王写了著名的《为李敬业讨武曌檄》以号召天下。当年十一月李孝逸以火攻大败敬业军,敬业逃往润州,为部下所杀。)

    如果喜欢,请留下你的足迹,有任何意见都请畅所欲言!

    ()d

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4xiaoshuo.info。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:m.4xiaoshuo.inf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