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小说网 > 美洲日不落 > 第九十四章 简陋的战车
加入书架推荐本书

第九十四章 简陋的战车

小说:美洲日不落作者:道士仗剑行字数:6286更新时间 : 2024-04-13 16:30:54
    “搞什么鬼,现在这个时候不合格,要召会,早干嘛去了!!”

    “这不是胡搞吗??”

    教导师的办公室内,董子秦看着手中有关于第七批机枪出现射击卡顿问题的原因,以及所谓的“报告”,就气不打一处来。

    在董子秦看来,这完全就是军工企业的失误,是一种“不负责任”。

    这帮人为了求快,把次品送进了军队,现在出事了,好家伙,所谓的报告也就出来了。

    虽然明白这里面的“门道”,但董子秦还真不好说什么,毕竟现在不是“战时”,很难抓住这帮家伙的把柄。

    (汉国后勤部规定,战时一但出现军工产品质量问题,除了少部分之外,一但超过某个界线,就会被罚款,甚至调查,最后坐牢,严重的,还会枪毙)

    以上都是战时,和平时期,有些事,大家自然心照不宣的干下去了。

    董子秦摇了摇头,最后还是在这个所谓的报告签了字。

    随后又埋头查看其他文件。

    现在的董子秦因为军改有功,不止负责教导师内部的工作,还负责陆军的包括改编在内,武器更新迭代的一部分工作。

    之所以是一部分,而不是全部,最主要的原因就是,规模实在太大了,几十万,乃至上百万人的改编,光靠董子秦一个人,逼死他也干不完。

    虽说是一部分,但董子秦拿到的这部分,恰好就是他最感兴趣的武器部分,这也是为什么武器生产出现问题,他会恼火的主要原因,因为朕出了事,他,也是要担责的。

    “哗啦!!”

    翻了七八份有关陆军改编的文件,董子秦才知道什么是困难。

    别的不说,光是一個人事任免,就足以让人事部的那帮人头疼。

    要不是这些年因为是和平时期,缩小了编制,没准现在早就因为谁干,谁下,抄破头了,怎么可能有这样的“悠闲”。

    但哪怕是这样,中层军官,依旧属于竞争最激烈的地方,因为这个领域的军官人最多,能力最“差不多”。

    在一个差不多的地方,竞争也是在所难免的。

    毕竟和那些稀缺高级军官不一样,中层军官,往往是一支军队,最大,培养最多的。

    这培养多了,竞争也就更为激烈。

    董子秦无奈的看了看所谓的“争斗”,只能选择让上面来干预,这种费力不讨好,容易讨骂的事情,他又不傻,可不会趟这样的浑水,倒是溅了自己一身,怕是还捞不到好处。

    “囫囵”处理完人事的事情后,董子秦这才开始他一天中最主要的工作,武器!!

    刚打开一份文件,里面的一个类似瓜果一样的黑球,就映入眼帘,下方是这个武器的应用和原理,写的密密麻麻,以至于董子秦自己看的都头疼。

    略过那些不重要的内容,董子秦重点关注的就是两个,一个是“用途”,一个是“成本”。

    其中用途指的是战争中可能发挥都作用。

    其实作为一名职业军人,董子秦是很不希望战争和成本挂钩的,但没有办法,你军人爽了,后勤部和财政部的那帮人就要骂娘了。

    很多场战争中,后勤部就曾抱怨陆军炮弹用的太快,一点都不节约。

    甚至还曾希望陆军用一部分勇气代替昂贵的炮弹。

    但却被陆军严词拒绝,好家伙,我陆军将士,幸幸苦苦,为帝国浴血奋战,没有我们哪里有现在的好日子,现在你们说要“节俭”了,早干什么去了。

    而且用勇气代替炮弹,这不就是让我们赔命吗??

    人死多了,到时候骂人,不还是财政部。

    这种芝麻,丢了西瓜的事情,也就你们后勤部,能够做的出来。

    脑海中闪现著名的“勇气笑话”,董子秦继续翻看这个代号“手雷”的武器。

    这个武器其实和现在汉国陆军大批量生产的木柄手榴弹,没有任何区别,甚至可以说就是一种武器。

    但这种手雷在董子秦的眼中,还真有装备的必要。

    别的不说,在小范围的区间,这玩意的破片伤害的能力,确实要比木柄手榴弹要强太多。

    而且那个可以插回去的保险环,确确实实可以让士兵有更多的选择性,毕竟战争,可不是一成不变的。

    这样想着,董子秦在这份文件上,签下了自己的大名,以及所谓的“移交采购部”。

    意思很明显,你这个东西在我这过去了,但具体怎么生产,还得问采购部。

    毕竟董子秦只有建言的权利,没有掌握经济的权利。

    处理完手雷的事情,第二份文件就简单多了,无非是个所谓子弹的问题。

    对于使用七点九,还是十二点九作为目前机枪的子弹,董子秦一贯是七点九毫米派。

    不是十二点九不好,而是“通用性”。

    在复杂的战争中,不是威力大就用什么,恰恰相反,往往是什么好用,用什么。

    十二点九毫米的子弹,威力大不大,很大,甚至可以射穿稍微薄一点钢板。

    是一种类似于小炮的武器。

    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,那就是和目前汉国陆军普遍装备的七点九毫米步枪弹不兼容。

    当后方一边生产巨量是七点九毫米,一边还要专门开几条生产线生产十二点九毫米的时候,董子秦真不敢想象,那会是什么场景,后勤部和辎重兵,会骂人的。

    所以这个十二点九毫米的方案,就这样“暂时”的被搁置了。

    之所以是暂时,而是因为董子秦对于这个口径的枪弹,另有想法。

    哗啦!!!

    又是几份文件被扔到了一边,这部分则是不同意的,不同意的原因也很简单,太扯。

    给自行车加机枪,这是什么鬼,亏这帮人想的出来。

    要不是看不到人,董子秦高低得问一句“是不是万物都可以配机枪”。

    当解决完这些奇葩事后,一份文件却是吸引了董子秦所有的目光。

    这是一份代号“雄狮”的战车方案。

    图纸上,一个重十二吨,带着履带的方形战车,就像一个科幻“玩具”,不停的吸引着董子秦的关注。

    这个战车的地盘很像一个东西,那就是龙卷风拖拉机公司生产的拖拉机底盘。

    作为如今汉国最好的拖拉机公司,董子秦是亲自感受过他的灵活的。

    可以说,“灵活”就是董子秦为什么选择这家公司的主要原因。

    如果没有这个原因,龙卷风拖拉机公司和其他拖拉机公司,没有任何区别,甚至还会因为制造的原因,排在后面。

    但有了就不一样,那就是“脱胎换骨”般的改变。

    对于董子秦来说,一台战车什么最重要,防护,速度,火力,这些都不是,而是灵活。

    是在战场中面对敌人,能够迅速做出调整的灵活,这一点,龙卷风拖拉机公司,做的非常好。

    作为一家初创公司,龙卷风拖拉机公司和其他求大的公司不一样,他们主要是在敏捷性上做文章,这一点刚刚好符合军方的需求。

    但是一台战车,光有敏捷,还不够,还要有火力,有防护。

    所以一开始董子秦没有看那些只有几吨的设计图,而是直接瞄准了十吨以上。

    毕竟只有这个吨位,才能起到真正的防护作用,至于再高,对不起,“带不动”。

    毕竟目前内燃机的技术,还停留在拖拉机时期,军方使用的技术,实际已经比市场上的大部分技术要来的更加先进了。

    毕竟军用比民用领先十年的定律,可不是说说而已。

    看着手中的战车图纸,以及那门五十五毫米火炮。

    董子秦总感觉有些不对劲,毕竟最初他可是计划使用七十五毫米的速射炮。

    现在看来,很可能是设计,或者技术的某一个环节,出现了问题。

    想到这里,董子秦对外面的警卫员喊了一句:“备车,去第七号”。

    所谓的地方七号,实际就是目前战车生产的一个代号基地。

    是在西京郊区的一个地方。

    整个第七号,实则就是由雷神集团下属的西京兵工厂负责。

    主要零部件则是全国采购,龙卷风拖拉机公司,就是其中最大的那个底盘供应商。

    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    马车停靠在七号基地外,基地的大门前,立刻来了几名荷枪实弹的守卫,上前查看。

    董子秦甩出一张带有闪电标志是通行证,很快就得到了放行。

    “董将军!!”

    “姜师傅。”

    董子秦和一名姓姜的设计师会面,此人是整个战车计划的总设计师,因为比董子秦大二十多岁,所以被他尊称为老师。

    “姜师傅,战车呢??”

    董子秦结束简短的寒暄,直接就询问战车的消息。

    “这边,跟我来。”

    跟着姜师傅,穿过几个把手严密的实验室,来到一处密封的产房,看到了现在还处于“零”状态的战车。

    (所谓的零,其实就是没有完成设计定型的半成品)

    “目前我们的雄狮战车,以及基本完成了初步的定型,这就是目前的设计大概。”

    “我们采用……”

    听着姜师傅介绍眼前还在安装钢片是半成品,董子秦仔细看了看,随后提出疑问:

    “姜师傅,我想知道,为什么要使用五十五毫米的火炮,这个水平的火炮,无论是射速,还是威力,都不能和我军,最成熟的七十五毫米相提并论,甚至可以说是累赘。”

    董子秦的话很不客气,微微让周围那些还在工作的工程师很不高兴。

    毕竟你一个外行都清楚的事情,难道我们这些内行不知道吗??

    姜师傅开口回答:

    “董将军,我们之所以使用五十五,而非七十五,不是不行,而是稳定性。”

    “目前我们的战车,还处于初级阶段,贸然使用大口径的火炮,是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。”

    “而战争,是最不能出现问题的地方,因此经过我们设计团队的商量,七十五毫米暂时被剔除在整个战车系统之外,等到成熟以后,再更换炮台。”

    姜师傅的话让董子秦刚刚在办公室的疑问,得到了缓解,但很快他又陷入到了另一个问题,那就是“炮塔”。

    “我们的炮塔更换简单吗??”

    “是否耐磨损??”

    “零部件是否容易更换??”

    连续三个问题,让姜师傅对这个“外行”稍微放下了心。

    毕竟当初得知负责战车计划都到了是一个刚刚到三十岁的年轻人,这样的情况一个“毛头小子”,是很容易翻车的。

    毕竟年轻人越是年纪轻轻,就身居高位,往往也是最狂妄的时候。

    这一点,作为过来人的姜师傅十分清楚。

    现在看来,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,这个董将军,还是有两把刷子。

    “我们的炮台,基本和车身是分开的,在战时可哪怕打烂了,也是可以更换,只不过需要一定的时间,毕竟有些地方,还需要焊接。”

    姜师傅指着某个焊接过的接口对董子秦介绍,随后又说:

    “至于零部件,按照整个雄狮计划最初的设计,该型战车未来会一直进行升级,一直升级到不能再升级下去。”

    “考虑到未来可能迎来的大规模采购,我们基本在每一个零部件上,都做了标准了化设计,方便生产。”

    姜师傅指着眼前的半成品,以及一些刚刚拿来的设计图纸,对董子秦侃侃而谈,说道大规模生产的时候,整个人都充满了激动,好似很快就会生产“一万辆”战车一样。

    董子秦随手翻了翻送到他面前的“机密”。

    随即开口:

    “火力,是否有机枪。”

    是的,机枪才是董子秦最主要的目的,至于火炮,其实在董子秦看来,作用不大。

    按照董子秦多次和教导师内部参谋推演的战车作战场景。

    基本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。

    第一就是伴随步兵进攻,充当火力点,打击敌军的阵地,这也是火炮口径最大的作用。

    第二则冲击,或者说“穿插”。

    按照董子秦初步模拟出的战场情况,战车最主要的就是大规模集结后的穿插,乃至冲击。

    这一点上,面对的往往不是敌军的炮火,而是来不及撤退或防守的敌军士兵。

    而在面对灵活的士兵时,所谓的火炮,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。

    毕竟如此近的距离,炮口如此高的情况下,面对近在咫尺的敌军士兵,很容易出现火炮打出去,打没了,或者根本打不到的尴尬场景。

    面对这样的一个情况,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用机枪。

    这是董子秦唯一能够想出的办法,也是目前最好对付步兵的手段。

    所谓新兵怕炮,老兵怕枪,拘束这个道理!!

    听完这位董将军对于机枪的见解后,姜师傅和那些偷听的工作人员,都有些惊讶。

    毕竟他们是以科技的角度看待机枪对于战争打作用,所思考的永远是机枪对战车火力的“增强”。

    至于战术层面,他们还真没有想过。

    “可能这就是我们这些人和真正军人的区别,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去过真正的战场。”

    姜师傅心里闪过这么一句话。

    想到这里,姜师傅紧跟着反问:“董将军,我们刚刚还在商量炮塔上的出口,你认为应该几个??”

    董子秦想都没有想,直接给出了“两个”的答案。

    随后他又解释了一句:

    “还有一个是给机枪手的。”

    听到这里,姜师傅才明白了过来,随后又问:

    “机枪应该是多大口径??”

    “十二点九,只能是十二点九!!”

    董子秦没有任何犹豫,直接把他一直就认可的答案全都说了出来。

    事实上在办公室刚刚处理机枪口径问题的时候,他虽然在步兵的计划中剔除了有关十二点毫米的“计划”。

    但不代表他真的不打算用了,而是在他心中,十二点九毫米有一个最好的使用点。

    那就是战车。

    根据模拟,冲锋中的战车,除了遇到随时随地都会出现的步兵,最多的就是“火力点”。

    这些火力点,多数以阵地的形势出现,考虑到后期美军的火力进步,以及科技进步。

    十二点九毫米的大口径机枪,就很有必要了。

    因为只有这个口径,可以射穿一部分钢板和防护,其他的,哪怕是七点九毫米,也最多射穿钢盔,稍微厚一点的目标,根本就是无能为力。

    或者说,遇到了也是呼叫火力支援,毕竟它只是步枪弹。

    姜师傅有些佩服的点了点头,随后问了最后一个问题:

    “董将军,我想知道,具体的生产计划,毕竟武器生产的多少,决定了我们设计的程度。”

    什么意思,那就是多了,就按简单的来,少了,就尽量精密些,价格也随之提高。

    作为在波斯搞过几年军火贸易的董子秦来说,这些话是他经常对波斯人说的话。

    犹豫了片刻,董子秦压低语气,小声的回答:

    “一千辆,最少一千辆!!”

    姜师傅听后,手微微颤抖,随后用同意压低的语气回答:

    “可以,我们会在战争前完成这个任务。”

    (本章完)



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4xiaoshuo.info。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:m.4xiaoshuo.inf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