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小说网 > 争宋 > 第二百四十四章 宋之赋税弊
加入书架推荐本书

第二百四十四章 宋之赋税弊

小说:争宋作者:金坐佳字数:8990更新时间 : 2013-05-19 18:14:17
    瘦差役的目光落在王旁脸上。竟是一愣。这人十分面生。看衣着打扮并非平民百姓。他也知道刚才那话不是王旁说的。只不过王旁在这群人实在有些惹眼。大概是寻亲访友或者是路过此地。一闪神的功夫就觉得王旁目光犀利。想避开又觉得自己毕竟是当差办事。何必惧一个生人。索性就朝着王旁说道:“旁人听好了。官府办事有官府的规矩。不懂规矩的少掺合事。”

    王旁不屑的轻轻“哼”了一声。一个县衙的差役虚张声势端什么架子。

    陈员外见状。一脸的委屈的打着圆场:“谢谢老几位。街坊四邻。能办的我陈某都办了。如今我真是办不了了。”说着眼泪在眼眶打转。转回头又对两名差役说道:“二位官爷。您看我这地主做的。最后连地都沒了……”

    两位差役互相看了一眼。对陈员外说道:“你看。咱这县城就这么大。打头碰面的谁还不知道谁么。你是办上差。有沒有能力办我们不清楚。我们两人吃的也是官饭。您看您。都说您人好。都这时候了。您就别让我们为难。大伙都落个整脸。我们也好交差。”

    陈员外听着。叹了口气看看周围人。一副求助的目光。胖些的差役也在人群中看了一圈。“各位让开。若是有谁想帮这陈员外一把。接了这差役。那就站出來。我们哥俩也不想难为陈员外。是不是。。”他这么说着。人群中竟沒人再说话。似乎生怕有事摊到自己头上。有的还向后退了半步。

    这是什么差。怎么让这些人这么害怕。王旁心中不由的有些奇怪。可见陈员外一边叹着气。一边也沒什么更好的办法。他回身关上自己宅院的大门。低头耷脑的跟着两个差役。那瘦差役似乎生怕陈员外跑了。可是锁上人带走也沒有道理。只好一只手拽着陈员外的胳膊肘。皮笑肉不笑的说着:“您看。这路也不平。您腿脚也不好。我扶着您。”

    说着三个人顺着人群闪开的一条路。向县城中府衙的方向而去。王旁这才注意到这陈员外还有些跛足。刚要打听是什么事。衣袖被人拽了拽。回头看是蔡京。

    “公子。大公子催您呢。”蔡京低声说道。

    王旁朝队伍看去。元泽正在朝他摆手。唉。看元泽归心似箭的样子。自己还犯愁哪都不认识哪呢。看那几个人说话的语气似乎两个差役也不会太为难陈员外。反正也要过了年再出发。这样算起來要在临川呆上一个來月。有的是时间。

    王旁闪身上马:“哥哥。这是什么上差。怎么好像要命似的。”

    元泽坐在马上仰着头。刚才的一幕他并不是太关心。听王旁问起掖挪的说道:“你这官可真是做的稀里糊涂。病一好就平步青云。当官也沒经过礼部。更不是考取的功名。我看你脑子里除了赚钱就是打仗。既不知道官场也不知道民生。你啊。身边该有个幕客了。”

    这问題王旁不是沒想过。只是一时沒有合适的人选。府上年岁较高的就是崔德友和贺行远:崔德友虽说早先和官场也有联系。但毕竟也是民间人士。对官场的事还沒王旁知道的多;而贺行远虽说自己也曾做过小官。但是西夏的汉官。对于大宋官场里的情况也是知之甚少。更何况宋朝的官员的幕僚。是不允许自行任命。而是由朝廷指派。当初仁宗在位的时候。王旁沒有答应配置幕客。如今英宗在位难道给王旁身边再安个眼线不成。

    “我有哥哥在就行了。凡事你多指点我。刚才那事还沒回答我呢。”

    “你看。这就是我刚说的当官好。就是有多少地也沒用的道理:政府向民间收税。则全归入一个项目下。在汉代。中国本有地方自治组织。其首领称三老。三老之下有啬夫游徼。三老是掌教化的。啬夫主收田租。游徼管警察盗贼。他们都代表地方协助政府。这一制度。到隋唐便沒有了。变成有名无实。到了五代时候。军队每到一地方。要地方出力役。出贡调。那些本來早不在国家规定的制度里。于是临时就得找地方领袖。向他们要房子。要稻草。要马料。要用具。要壮丁。要给养。这明知道不好办。但也得勉强办。军队常來常往。这些地方领袖。就变成专是对上办差。

    地方行政官却感到有此一种人。又省事、又易督责。于是即使地方上沒有这样人。也硬要举出一个两个來。军队像水一样地流。到了某地就要派差。所以办上差的办上三五年。家私就垮了。一个垮了。再找另一个。以后即使沒有军队需索。地方长官也依然沿着旧习。仍要地方照常办差。这样就变成地方又多了一笔负担。而更坏的是使地方上沒有一个能兴旺的家族。兴旺了。派差便轮到他。咱们大宋的差役法。都是由前面历史沿袭下來。你看。这陈员外就是个例子。估计是这县令的任务都摊到了这家头上。”

    原來如此:“这地方官也是。若是地方上的富户都如此。那谁家也兴旺不起來。能兴旺的也就是有职田。或是地方官惹不得的官宦。这些地方官也是混帐。朝廷派下來竟不作为。别说。哥哥你确实知道的还挺多的。”

    “那是。”元泽得意的笑笑:“要不说你不明白官场和民生。这些咱爹知道的更多。对了。你还记不记的嘉佑年间。爹爹上奏万言书。”

    “记得啊。。”这事王旁怎么忘得了。当时父亲王安石废寝忘食。为上这书查阅大量的书籍史典。而且这里面还有元泽不少功劳。

    “当时万言书上就已经写出了诸多赋税的弊病。只可惜这事就这么放下了。而且当时爹爹还说。等你我兄弟年纪再大些。自然就理解其中的一些事。”

    王旁还想再问什么。一行人竟不知不觉中已经來到了山坡下。顺着坡上的土路上了山坡。府宅的大门前是一片平地。王旁等人下了马。元泽拉着王旁來到府宅大门前。 啪啪啪。三声叩门。门被吱呀打开。门内的家丁看到元泽先是一愣。随即反应过來:“哎呦是大公子回來了。您怎么不派人提前说一声啊。”说着急忙打开两扇门:“这位是。”

    “赵伯。怎么连我兄弟若无你都不认识了。”元泽说着哈哈笑了起來。看样子元泽和这家丁很是亲热。这家丁年纪得有五六十岁上下。尤其听元泽如此称呼。看來是府上的老人了。

    “这。这是二公子。你两小时候可是长的一样啊。要不是二公子那会不开智。还不好分呢。。快快。來人”老家丁明显有些慌神。赶忙安排其他人。“你去把马匹车辆安顿好。你快去禀报老爷和夫人。”赵伯张罗着。便有家丁向府里跑去禀告。

    元泽领着王旁顺着宅院的青石路向里走。院子略开阔。青石路便有水井。树木花草。如今寒冬时节。石路两边梅花盛开。寒香扑鼻。青石路的迎面就是大厅。还沒到大厅家丁就跑回來告诉元泽:“老爷在内宅的书房。”

    元泽让赵伯先带随从的人在此等候。然后拉着王旁绕过楼廊与角门。进到第二进院。便见院内是带有天井的二层楼房。中间有一水池。王旁四周看了看。楼廊上有人走动.元泽说道:“前面这进院是客房”。接着又穿过一进。“这里原是二伯的住处。如今他们已经另立门户。就在傍边的宅院。”

    王旁见元泽沒停下脚步。一边欣赏院落。一边跟着元泽往里走。再进一进院。同样是一圈带有二楼的四合院:“到了。”随着话语。元泽的脚步也加快了。王旁紧跟着元泽上了二楼。三绕两绕來到书房。

    王安石听说两个儿子回來了。正是欣喜。尤其是听到王旁回來的消息。想到这几年这孩子吃了不少苦。尤其在外征战那都是把命悬在刀尖上。又想到王旁府上的遭遇。心中又疼又怜。这会儿正等着两个儿子。书也看不下去东瞅瞅西看看听着外面的脚步声。在书房來回踱步。

    门一开。元泽与王旁走了进來:“爹爹。我们回來了。”

    父子三人都紧走了几步。王安石说着:“好手拍着一个孩子。看看王旁又看看元泽。最后又看看王旁:“回來就好。回來就好。”

    元泽知道父亲惦记王旁的消息。懂事的闪到一边。王旁更明白这回來就好的含义。虽然自己对王安石是自己父亲这事早先还有些纠结。但见父子情深也不免感触:“孩儿在外。让爹爹操心了。”

    王安石还沒说话。王夫人领着一个四五岁大的女孩进來。元泽与王旁急忙向母亲请安。小女孩跳到王安石怀里搂着王安石的脖子盯着王旁看。

    “哎呦。我小妹妹都这么大了。”王旁见那女孩乖巧。当初还是襁褓中的婴儿呢。

    夫人却噗哧笑出声來:“你弄错了。这是你姐姐的孩子。按辈分得叫你二舅呢。你们回來的正好。今年你姐姐和他夫君也刚好在。还有咱们亲家吴教授也刚好从高邮卸任。途径这里也在此过年。”

    吴教授。王旁听的一头雾水。王安石笑道“你还真沒见过此人。此人姓吴名充字冲卿。曾是京师任国子监直讲、吴王宫教授。只因后來违背圣意。知高邮军。”

    这不是吴充吗。王旁猛然想到。以后会和王安石争夺宰相之权。几番在神宗面前说王安石执政办事不妥的吴充。竟然和王安石是姻亲?!

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4xiaoshuo.info。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:m.4xiaoshuo.info